職業教育要實現為業務賦智、為師生賦能和為企業賦利的數字化轉型目標,必須涉及技術、組織和體系的全方位變革,應從新型基建協同化、教育數據一體化和適應變革敏捷化等三個方面協同展開集體行動。
一、新型基建協同化:夯實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底座
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首要任務是夯實技術底座,為推進業務數字化和數據價值化提供優化的技術環境和系統生態。
首先,新型基建任務的協同推進。
職業教育新型基建任務包括新網絡、新平臺、新資源、新校園、新基地和新安全六個方面:以5G網絡全覆蓋為目標的職業院校新型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互聯互通、應用齊備、協同服務為目標的“互聯網+職業教育”新型網絡平臺基礎設施建設;以虛擬仿真技術為主導的虛實一體化新型職業教育數字資源基礎設施;以數字孿生可視化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智慧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校企雙師協同育人為目標的新型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基礎設施和以有效防范網絡不良信息為取向的可信安全新型基礎設施。這六項建設內容相互關聯,互相支撐,其中,新網絡、新平臺和新安全屬于底層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是支撐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根基,新資源、新校園和新應用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場景,為職業教育師生提供直接的數字化業務服務。
其次,新型基建主體的協同合作。
職業教育新型基建涉及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和第三方四大主體,應形成“政府牽頭、學校主導、企業與第三方組織參與”的治理結構和“政府監督、學校實踐、企業服務、第三方組織評價”的協同共建模式。政府投資是職業教育新型基建的主要經費來源,亟待建立教育部門牽頭、發改委、網信、財政、金融等部門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保障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與充足的經費投入,同時承擔監督管理職責。職業院校是新型基建的需求方,主導學校新型基建的方向和內容,并充分利用新型基建的成果分步實現數字化轉型,以及在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反思性研究,不斷優化新型基建內容和流程。企業包括與職業院校合作育人的企業,也包括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和服務的數字技術企業,前者可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內為新型基建提供資金、場地和設施支持,后者主要為新型基建提供解決方案、技術支持和運維服務。第三方組織負責對職業教育新型基建進行績效評估。
最后,實現新型基建的思維變革。
新型基建的協同化要求從簡單思維到復雜思維的變革,突破線性思維的局限,以關系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推進新型基建,使職業教育新型基建“能夠進行聯接、背景化、總體化,但同時也能夠看到特殊性、個別性、具體性”,能夠把職業教育新基建作為整體,同時與其中的每一項建設內容和建設主體內在關聯,能從不同維度預設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并能處理新基建過程中經驗積累與理性認知雙重深化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邏輯矛盾。
二、教育數據一體化:破除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數據壁壘
在業務數據化基礎上實現數據價值化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思路,其根本前提是相互關聯的各類數據一體化,即“通過共享或合并來自兩個及以上應用的數據,創建一個具有更多功能的數據服務”,繼而構建數據的價值鏈條和價值網絡。
首先,建立職業院校數字化協同運營平臺,為師生提供一體化數字業務服務。
通過一體化云原生的數字技術底座,在職業院校內實現全領域、全業務、全人員和全過程的數字化鏈接,創造一種全新的業務數字化運行模式,提高各類資源的配置質量和利用效率。通過統一門戶管理,將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教務/科研系統、線上教學平臺、學工系統、校企合作管理系統等不同業務功能的數字化平臺或系統統一到數字化協同運營平臺。統一數據接口標準,實現多個獨立異構系統的數據集成共享,發揮各個專業系統的深度應用優勢,避免信息孤島,打通從招生到就業各個管理環節的數據壁壘,為各個部門之間架設數據共享、有效流通和高效反饋于一體的業務協同生態圈。同時,加強職業院校之間、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建和數據共享,在市場需求分析、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學生管理等核心業務方面建立跨院校、跨業界的信息共享機制。
其次,加強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教育數據從資源到資產的價值轉化。
對教育數據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做好四個環節:第一,盤點教育數據資產現狀。圍繞產業鏈、人才鏈的需求,聚焦教育鏈和創新鏈的改革,以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社會適應性為目的,對各類教育數據進行全面盤點,繪制體現業務強關聯的教育數據圖譜,讓職業教育生態系統內的不同主體能直觀地、快速查找和使用所需數據。第二,做好教育數據建設規劃。職業院校要統一制定數據集成、開發、利用和評價的規劃,標準化定義數據規范,保證數據校驗與處理需要的數據口徑一致,提高數據質量,確保數據可用、能用、易用、好用,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的數據驅動服務模式。第三,規范數據流動共享。建立職業院校內部、院校之間、校企(行)之間的數據共享制度,內容涉及數據共享的目標、范圍、程度和過程管理等,逐漸完善教育數據錄入、審批、傳輸、整合、分析、使用和評價等數據共享相關流程規范,強化數據分級分類,明確數據權屬。第四,推動數據價值實現。開發使教學、學生管理、招生、就業、職業規劃等業務數據圖形化的活動策劃與效能分析工具,全面提升數字化平臺的自動化執行、評估和迭代能力,確保教育數據價值的持續釋放。
最后,加強各部門員工的數字化能力培訓,提高數字化協同工作效益。
職業院校招生、教學、學工、后勤、人事、網信等各業務部門以及企業相關部門應深度參與數據一體化項目建設,密切配合學校數字化轉型工作小組、數字化技術與服務供應企業,選派教師和業務骨干人員參加數字能力培訓,提高數字技術運用及改進業務流程的能力,養成數字思維習慣,切實承擔業務數字化需求分析、數字化協同辦公平臺的方案設計和結構功能討論、數據上傳、整合與分析等技術功能的測試演練及數據一體化項目建設驗收測試等重要任務,提高跨部門、跨組織的數字化協同工作效益。
三、適應變革敏捷化:完善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響應機制
敏捷化或敏捷性是一個組織管理學的概念,它是組織“實現靈活性和對快速變化的客戶需求的響應能力”,也代表了組織“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能力”,而“信息技術可以啟用和約束組織敏捷性”。數字化轉型有利于職業院校追蹤產業發展和市場走向,更迅速地響應教師、學生以及企業的需求偏好,快速改進和開發新的職業教育產品和服務。
首先,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職業教育是專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調整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響應市場需求的首要觀測點。一是堅持質量為本,淘汰布點過多、轉型速度慢、人才培養質量低的專業。職業院校要加大力度淘汰不契合區域產業發展趨勢、不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缺乏高水平專業鏈群支撐的專業,強化專業的行業特色、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走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專精特新”的專業建設之路。二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建立區域(省域或跨?。I建設共同體。搭建專業共同體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在資源共建、教師共享、課程互選、學生互換和學分互認等方面形成優勢資源互補、辦學空間共享、教學改革協同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新生態。三是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專業數字化轉型的新要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雙師型”教師隊伍、實驗實訓設施、校企合作等教學要素進行重新梳理,提高教學要素精準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能力。
其次,重構職業教育業務模式。
針對數字化形塑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形態變化,職業院校應聯合企業以合理的成本水平迅速創新并推廣職業教育業務模式,從而滿足師生員工和市場的需求。一是創新并推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以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升維和全面發展為目標,對接企業生產場景、流程和工藝的數字化改造,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崗課賽證融通為手段,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以智慧化教育場景改造為抓手,促進學校課程教學、實操實訓與行業企業典型生產過程數據互通,實現教學場景可視、雙師遠程互動、工學有序交替和數據實時監測,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力開發的場景共用、資源共建與數據共享。二是創新并推廣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精準實時把握教師和學生的需求,高效開發和配置數字化教學資源,推動教與學的信息技術支持服務柔性化。用“虛實一體”的技術融合支撐“理實一體”的內容融合,推動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實景與虛擬等多維度教學空間互動變革。校企專家聯合開發立體化的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虛擬仿真軟件及其教材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和學習活動設計,形成以信息技術場景、平臺和資源為支撐的項目式、情景式、模塊化、游戲化和沉浸式教學新模式。三是創新并推廣職業教育治理模式。圍繞職業教育設置的各種信息平臺是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點,疏通職業教育內外各部門的“數據煙囪”,通過數據資源的實時調動、精準匹配和有效整合,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的精準化和智能化。推動信息技術全方位嵌入職業治理流程,開發數據實時監測的“可視化”手段、多元主體協商的“平等化”路徑和科學研判決策的“智能化”工具,形成數字賦能多主體協同共治的職業教育治理結構。
最后,優化產教深度合作機制。
數字化轉型促進校企間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培訓、新業態發展等方面信息的交流互通,也能促進校企內部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外部信息的深度挖掘,實現知識的雙向流動和共享學習。一是通過數字化轉型拓展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彼此的服務業務。特別是要提升企業深化產品生產、工藝流程改造、咨詢服務供給中技術、知識、人才要素的嵌入水平,職業院校深化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核心環節中企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人才要素的嵌入水平。二是政府牽頭,利用5G、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建設容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的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打造互聯互通的校企信息服務平臺,在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建立科技人才隊伍、優勢資源、市場人才供需等關鍵信息的展示空間和交換平臺,解決勞動力市場人才供需失配、技能預測不精準、科技研發信息不對稱、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協同合作難、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模糊等難點、痛點問題。同時,通過信息的充分共享,讓職業院校和企業掌握實時動態信息,快速尋找到匹配性高的合作伙伴,更好地形成人才培養的共同體、科技研發的聯合體和利益分享的共生體。三是提高職業院校和企業的敏捷意識,重視員工和信息對敏捷性的影響。以滿足彼此需求和增強競爭能力為價值共識,通過優化校企合作的組織過程和模式來管理包括現代產業學院在內的產教融合模式變革和創新,通過培育強大的動態能力來解決產教融合中的深度不確定性(如技術創新和相關動態競爭產生的不確定性)所需的組織敏捷性。